435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 > 第七十七章 逐鹿无言

第七十七章 逐鹿无言(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宋端武艺好又有王景范父子从小教授一些兵法战策,虽然个人资质不行却也懂得脚踏实地,此时又有狄青这位军方大佬做后盾,加之王景范对他的支持,宋端待人一向豪爽不吝啬钱财同僚相处甚是融洽,自然军职升迁远比常人要快得多——即便是个庸才,在有强力人物做后台的情况下,只要不过分张扬得罪同僚,若非到了高级将领这一步自然是升迁之途无比顺畅。枪法是宋端吃饭的技能,王景范自然是不可能如同宋端那般只要有空闲便勤练枪法,不过他却是天生巨力,一力破十会任凭宋端枪法森然有度,一杆铁枪杀入其中便破了宋端百般努力。

“先生真是好身手!”狄惠在一旁笑着说道。

王景范将铁枪递给宋端摆摆手说道:“无非是力气大了些,无甚稀奇之处,耻夫的枪法可比我强的太多了。不过这战场上可不会讲这个,耻夫亦要勤练不怠……”

狄惠本是想说王景范若不从军实在是可惜,不过转念一想自己不就是因为从军地位低下才弃武从文的么,是以话到嘴边愣是改了口。说来当年王景范父亲现自己儿子身负怪力这个天赋的时候,也曾想过若是习文不成便从军,就算自己对于军事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也刻意的培养王景范从小熟读各种兵书战策,只是在宋朝这个文官集团空前强大的时代,武将之途无比崎岖坎坷,一代名将狄青尚且落了个如此下场,王景范父子对于武将一途实在没有什么信心。

即便如此,王景范对于个人武艺方面的追求丝毫不逊色于他对权位的兴趣,按照父亲“人生在于运动”的说法,习武之人的身体状况大体上是要比手无缚ji之力的书生要强得多,这不仅表现在体魄上,更多的还有精神状态,可以使王景范能够长久的保持清醒思考问题的状态。也是受此影响,白沙书院是非常提倡学子进行各种运动的,诸如蹴鞠、箭术、骑术、武术乃至频繁的组织郊游活动,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但年轻人好动白沙书院的种种措施并没有引起学子的反感,似乎还受到了更多的欢迎。

看到妻子的表现,王景范则更加期待自己初到京师所收养的那批孤儿的表现——他不指望那些孩子都能够像俞樾和于文传那般优秀,毕竟父子两人十来年的培养才出了这么两个优秀的人才,岂是他随便收养一批孩子就可以达到那般水平?王景范只希望这些孩子中能够出几个帮自己跑tui办事的就已经很满足了,毕竟他现在还不到二十岁,只要身体健康不出什么问题,他日后官场上的路还漫长的很,有的是时间和耐心等待自己所培养的人才慢慢成熟起来成为自己的得力帮手。

虽然王景范所收养的孤儿当中到现在为止还看不出有人能够胜过俞樾和于文传,但是京师毕竟远不是渭州那样的小地方所能够比拟的,这些孩子的见识可比当年于文传他们要强得多。当然这一两年还看不出一个人的潜力如何,更何况这些孩子也并没有如同于文传等人那样一直处在王景范父子身边,他们还正在进行必要的基础教育,等王景范在京师官场上稳定下来之后就要亲自考核他们,根据他们的状况来决定他们的未来。<.闱科考,连带狄惠也试着凑这个热闹——狄惠显然在才学上不及前两人,不过科举这种事不是谁的才学更高谁就一定金榜题名的,更多的还是要看考生的运气。王景范自然希望他们三人能够一鼓作气通过这次科考顺利的取得功名,也好早一步步入官场展来助自己一臂之力。

根据朝廷最新的法令从王景范这一科开始进士的仕途晋升就已经大不如前了,于文传和俞樾即便年轻幸运取得功名,若无特殊的机缘没有五六年的时间恐怕是无法回到京师,若要按部就班的达到王景范这个水平至少也需要十年的时间。王景范调进京师入馆阁正好抢在这条法令颁布之前,这就是个人的际遇,于文传三人虽不能说今科金榜题名,但若能够侥幸通过科举搏得功名便是抢先一步,哪怕日后按部就班的升迁凭借年龄优势也可以远胜同龄之人一筹。

王安石的《万言书》让王景范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位以“拗相公”而史上留名的王安石上书虽未得朝廷的任何响应,但王景范却真真切切的感觉到王安石的声望在快上升,若不是碰到朝廷闱在即,王安石的这篇《万言书》势必会掀起一阵风chao。王安石的《万言书》确实极得年轻人的追捧,也难怪书中所载年轻的神宗皇帝在初掌大权便启用王安石义无反顾的开始变法,相比之下王景范深切的感受到自己若是不能在日后的十年里在声望上赶王安石,哪怕是官至宰相在面对强势的王安石之时也没有几许胜算。

王景范自问还没有吕门g正那份七年便拜参知政事进入执政圈的本事,他唯一的优势便是年轻,而王安石的小传中有“独负天下大名三十年”之语。这蓄养声望的本事王景范比不过,他也不屑用三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三十年之后王景范就算有翻天的本事也弥补不了党争遗祸,与其为王安石处理后事不若先下手为强与其并争一时长短。

宋端与王景范已相处十多年对他的情况自然是非常清楚,虽然自己苦练枪术仍旧不能在王景范手下走过几个回合,到也说不上什么灰心沮丧,只是对王景范这般天赋神力他也只能暗叹羡慕。宋端知道王景范他们走的路与自己截然不同,自己从军与王景范步入仕途几乎是相差无二,但两者相差已经不是道理可以说得清楚的,在他心中则更希望王景范一路青云直上这样对自己也有莫大的好处。</dd>

“铛铛……”一阵如同雨打芭蕉一般的铁器撞击声连绵不绝,王景范与宋端各持一杆铁枪相互攻伐,两人你来我往将铁枪挥舞的如同急旋转的车轮一般,相互激ao击之时不时蹦出火hua来,不远处的廊道上狄惠、于文传和俞樾三人则是冲着两人指指点点的说些什么。

王景范收了狄惠和狄说这两个学生除了加强与狄青之间的关系之外,最大的好处也便是能够从狄惠这里接受正规的军队武学——长枪可是他从未使用过的武器,在来京师前他与宋端所使用的兵器都是约尺许长短的短剑,宋端进了军队除了在徒手和箭术上占优势之外,这长枪一项可是如同王景范一般重新学的,仗着从小打下的功底进步神远比一般士兵要强上许多罢了。

宋端的武艺长进极大,军中枪法虽是简单不过有狄家照应自然是跟随一些军中高手受教。宋端本就武艺高强加上狄家也有心栽培,在上个月宋端便刚刚升为建威军第四指挥下的副都头——原本宋端从军之时本是个右十将,上面还有个军头,不过恰好第四指挥并无军头一职,便宜了宋端直接跃上都头的职位。

宋端从军之后就已经出了王景范的能力范围之外了,他若是文官以王景范今时地位尚可谋划一二,可是军中自成体系宋端升迁王景范几乎无法干预。不过狄青似乎已经明白宋端从军的目的,已经暗中筹划好了——建威军的第四指挥不仅没有军头一职,就连指挥使也是欠缺的。当然一军指挥使不可能太长时间有空缺,这种中级职位的军职缺失已经足以进入文官阶层的监控之下了,久日不决之下定会有文官上书请示,甚至更会有可能被文官在关键时刻拿出此事来攻击武将治军懈怠。

都头在宋军武将序列中已是最微末的所在,不过宋端的际遇已经是常人所难比拟,这也是狄青运作有方为宋端挑选了建威军这个好地方。太祖太宗本着“内外相制”的原则在京师驻扎数量众多的禁军,到现在仅京师一地便驻有禁兵六百八十四指挥,而整个北方也不过才一千指挥出头,每个指挥按例规定是兵力五百人,不过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指挥都是不满此数的,甚至龙卫军一指挥不过才二百多人,宋端所在的建威军是当今皇上在位时组建的要好一些,第四指挥不过也才四百六十余人,这就给宋端升职带来了很多机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