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陆海巨宦 > 之十八 哲河港(求月票)

之十八 哲河港(求月票)(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可惜,破山所有的终究只是口号而已,佛郎机和回回们在不久之后就从广州的官员口中得到了更加权威的信息:大明已经派遣一位元帅接掌了整个帝国的海军,而这位帝国元帅已经下令开海了!

哪怕是有重洋阻隔,但这个消息也仍然如长了翅膀一样,没多久便飞到了吕宋、新加坡,跟着又飞过满剌加海峡,到达印度,绕非洲吹到了里斯本,东边则过麻逸远渡太平洋——当然,消息传到巴格达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等地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可聚集在南洋的商人们却很快就聚集起来,因大员海峡正在开战,这些商人便全都被堵在了离大员海峡最近的大港口哲河港。

在这里,商人们听到了一个传闻——

“这个哲河港,听说就是以那位开海的帝国元帅的名字命名的。”

这个传闻很快就从中国人那里得到了证实,说原来那位帝国海军元帅,就是当年威震东海的李孝廉。

隆庆元年二月,海军都督府都督李彦直率领大军八万五千人,号称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南下。他却哪里来这“十万大军”?其中有五万人却是南直隶和浙江各岛投降的海盗,两三万是卫所官兵,这就有七八万了,剩下那一万人,才是正军。大军到处,浙南海盗望风披靡,尽皆仿浙东海盗归附,于是又多了一批前锋。

其实早在李彦直正式向大员海峡进军之前,在通商开埠的政令传播开来之后,大员海峡的局势就已在向澎湖方面倾斜。

王直的根底在于海商,通商开海的消息一传出,十万商人,尽望上海,这就等于是挖了王直的根,随着李彦直节节南下,浙东方面叶宗满能为王直提供的补给也就越来越少,要想在海峡两岸劫掠,西面的福建沿海接济体系已对王直部视若大敌,东面大员又已坚壁清野,战事每进行多一日,王直、破山的困顿也就加深一分。他们在大员仍然处于攻势,可已经有好些被他们胁从的海贼偷偷背叛投靠吴平、王牧民了。

相反,澎湖方面的力量却越来越强。月港的张维、澎湖的吴平与安平镇的王牧民三线连防,安平镇以北的沿海农村已被打烂,但安平镇却还在王牧民的苦苦支撑下坚守不堕,以此保住了安平镇以南农村的元气。

在这段期间,巴拉望郑松林、吕宋詹毅、飞龙寨张琏、新加坡沈门、婆罗港杨舟分别派遣船队,汇合到吕宋之后,由张琏统一率领随时准备北上增援。

李彦直还在上海时,就已经代表大员、吕宋、巴拉望、新加坡等地上表请求内附,朝廷也第一时间发下了允许的公文,所以有秀才身份的詹毅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吕宋县的知县。

詹毅的这个“知县”,统辖的地域实在是大得过火,吕宋群盗及其附属岛屿,甚至整个南中国海的东部,都是他的管辖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没法完全诠释“知县”的意思,只好音译,外国商人听了之后,便都将詹毅视作吕宋总督。

“这位知县老爷管辖的地方,比西班牙和葡萄牙合起来还大呢!”

单是这支力量也就算了,却还有另外一支势力的加入,竟使局势大大出乎破山的意料之外,在李彦直到达之前就让澎湖方面有了占据上风的契机——这支势力,就是包括佛郎机、回回商人在内的外国私商船队。

西洋商人到东方做生意,除了渴望得到南洋的香料之外,中国的生丝陶瓷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货物,而从日本带白银到中国则是一条利润极高的近海航线,而无论是要得到陶瓷生丝也好,要去日本贸易也好,大员海峡都是一条必经之路,战事一起,整个大中华地区绝大多数的港口他们就都没法去,而单单靠广州有限的开放根本就不足以满足所有外国商人的胃口。

因此大员海峡开战,对所有外国商人来说都不是好事。

破山倒也聪明,在战事伊始就考虑到如何争取这些外国商人,他打出的口号就是要打通大员海峡,让中外所有商人都能自由进出中国、日本的港口买卖货物,并以开海急先锋自居。

这样的口号若能实现,对外国商人来说无疑诱惑巨大,若能取得外国商人的支持,一南一北夹击澎湖,则吴平、王牧民再怎么坚韧只怕也难以支撑。甚至吕宋、巴拉望等也将陷入混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