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0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0节(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第8章 抄家(下)

不过朱国弼等人倒也不必沮丧,因为马上又有人来陪他们了。

不仅只是勋贵,某些“气节骨鲠”朱由榔也没理由放过,卖主献城这种事,即使放在他们文人的价值观里面,也是该自裁谢罪的,当然,这些人恐怕是没这个勇气。

只可惜,带头投降的内阁学士王铎早在明军东征之前,就非常果断的跑到北京去了,还被多尔衮任命为礼部汉尚书兼宏文院学士,编修所谓“明史”。

剩下的如弘光朝礼部侍郎梁云构,同样在北京当上了户部侍郎兼右都御史,原兵部侍郎李绰北上任职工部侍郎。

朱国弼、隆平侯张拱日、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远侯邓文囿、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安城伯张国才、洛中伯黄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驸马齐赞元。

全部遭受清算

当然,由于罪有轻重,这些人的处理也不一样,比如为首的朱国弼直接全家发配海南卫,日后若是朱由榔有兴趣开拓海外,说不得就成了第一批“海外移民”。

其余大多也是抄家发配,部分当初被裹挟的,只抄家、不发配,还有如魏国公徐文爵、临淮侯李祖述,在明军光复南京的过程中,主动联系配合锦衣卫与陈子龙等人,参与夺城,再加上当初降清以后,也没有继续在清廷之下任职,降爵一级,罚没家资一半。

至此,大明开国以来的公爵,竟是只剩下了黔国公沐天波一支尚存,当然,也不是没有鹤立鸡群,大节无亏的。

要说文化人还是聪明,早在朱由榔桂北之战后,原本那些于多铎南下之时,“立有功勋”的文官,大多已经找了各种关系,跑路北方了。

相较而言,反而是钱谦益这类人比较尴尬,一方面,当初南京投降之时,身为礼部尚书的钱谦益的确是带头了,但另一方面,降清之后,钱谦益又没有人家王铎、梁云构之流“识相”,在北京干了不到半年就辞职归乡。

这就属于给脸不要脸了,钱谦益一回南京就被洪承畴派人监视,后来还和浙东方面的朱以海政权不清不楚,被牵连入狱,又关了一年大牢才归往江南。

朱由榔对于钱谦益其实谈不上什么愤恨,毫无疑问,对方的确是贪生怕死,可谁又不贪生怕死呢?当年清军大举南下,扬州屠城,数十万生灵涂炭,明廷看起来还有十几万大军,其实早就都是惊弓之鸟,皇帝都跑路了,那些个军头们怎么可能会给搭上自己的性命?真论投降,那有人可太多了,至少在剃发令下达之前,老百姓也是倾向于投降的。

从历史上看,钱谦益降清后,其实也没造成太多破坏,当时降清的文武官员太多了,但事后主动辞职不干的,还真没几个,钱谦益就算其一,并且后来也为永历政权、鲁王政权和郑成功等抗清运动给予了不小资助。

比如常遇春十三世孙,怀远侯常延龄,在南京失陷后,出走城外,散尽家财,组织乡勇坚持抗清,虽然力量弱小被多次击败,最后只得隐居山野,汇入自家夫人、子女开荒种菜、自给自足,表示“不食周粟”但毕竟勇气可嘉,克复江南后,朱由榔赐银五千、绢帛二百匹。

结果被常延龄拒绝,表示自己“空无功勋,本有愧先祖,安敢叨扰天子,惟愿效命朝廷,以偿所过。”

朱由榔又了解,这位当年明初猛将之后,却是个清流士大夫的文人性子,早在崇祯年间,就屡次上疏朝政,很有见地。干脆提拔为浙江按察使,改封开平侯,开平是常遇春的封号(开平王),以彰其不忘先祖荣辉,坚持气节。

随后浙江推广新政,常延龄按察地方,秉公无私,处理了不少违法士绅,颇有廉名,朱由榔更为欣赏,打算锻炼几年后,可提拔为一方干臣或朝中御史,日后若是入阁成为一代宰执名臣,倒也算是段佳话了。

除此之外,就只有刘伯温之后,诚意伯刘孔昭,在南京失陷后,逃亡浙东,与朱以海、张名振他们联合抗清,被提拔在军中任职副将,不必赘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