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桀宋 > 第668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668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韩徐为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更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囊中。

就这样,韩徐为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实力强而急于战的宋军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

宋军远道而来,粮刍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所谓“虎狼之国”之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支持与合作。

这就决定了宋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而所以“宋数挑战,赵兵不出”者,正是这种战略战术利害的客观反映。

但是,让韩徐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种战法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便是赵国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饥荒,搞垮了赵国的粮仓,国内缺粮,饿孚遍地。

赵王雍带着二十五万赵军和一大批的粮秣抵达长平之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击鼓聚将,而是自己一个人在中军大帐,面对着一张关于整个长平态势的地图独处。

对于这张地图,赵王雍自己演算了无数遍,究竟要如何打破僵局,他的心里还是没底。

现在,长平的形势大致上是这样的:

在公元前303年的春夏间,韩徐为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白起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宋国的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

赵军初战失利,起初赵军还歼灭了宋国的几千斥候部队,但自身伤亡不小,连裨将赵甲都战死沙场。接着,赵军又修筑壁垒,坚守不出,但又被凶悍的宋军攻下了都尉城与故谷城这两个重要的据点,赵国的四名校尉被俘。

这样一来,无论是赵军还是宋军,都必须要速战速决了。

这个时候,即便赵人求和,只怕宋国都不会允许的。

赵王雍随即击鼓聚将,将几十个赵国的大将都聚集到中军大帐这里。

宋军攻势锐不可当,宋军在白起的统率之下,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卫体系。

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宋军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一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了。

赵“西垒壁”,指的是天险空仓岭(今山西高平与沁水交界处)为中心的南至武神山、北达丹朱岭的南北防线。

白起率军突破了赵的天险空仓岭及其防卫集群,攻占了其接应和补给基地——四山环卫、三水汇流的完固要塞光狼城,东进丹河的障碍扫除殆尽,一鼓作气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河与赵相峙的态势。

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经验而老谋深算的韩徐为,在遭遇中摸透了宋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出于保存实力以伺机后发制敌,再未经组织抵抗就撤回丹河东岸沿山一线,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