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隋唐大猛士 > 第1007章 驱虎吞狼战不休

第1007章 驱虎吞狼战不休(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国人言语与中原几乎一样,也同样读中原五经,学历代诸子史集。

不过到了隋时,这些早年西汉屯田兵的后裔,也渐渐染上胡风,比如习惯辫发等。

正因为高昌国的这种特殊的汉文明传统习俗,让罗成很重视高昌。占据高昌之后,稍加移风易俗,那么这就将成为秦军西域的最佳桥头堡。

不论怎么说,高昌人大都还是西汉屯田兵的后裔,他们是同族,有天然的亲近感,易于大秦统治。

“薛延陀的乙失钵到哪了?”

高昌国对大秦进入西域很重要,若说伊吾是个门户,那高昌就是个堡垒。

高昌国在后世吐鲁番盆地,是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是西域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更为难得的是,自公元五世纪起,在这个狭窄的盆地,就一直是由汉族建立的王国,先后出现了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高昌本是西域的车师国,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眷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于是称为高昌垒,这是高昌的由来。

东汉、魏晋都沿袭其制,设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隶属于凉州敦煌郡。

“据报,乙失钵率十万铁勒大军,前锋已抵达金山。”

铁勒九姓,游牧于金山南北,漠北之地。早年乙失钵曾是处罗可汗的部众,后来因不满处罗的强征摊派,于是起兵反叛,自称可汗。兵败后远走东部,投奔东突厥。

多年以后,乙失钵却成为了漠北草原的老大,而当年强大的处罗可汗、启民可汗、始毕可汗、颉利可汗等,一个个都烟消云散了。

直到十六国时期,高昌已经空前繁荣,足备置郡条件。

前凉时,校尉叛乱,被击败斩杀,于是在其地置高昌郡。在混乱的十六国时期,高昌郡先后隶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

直到北凉时,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

此后高昌国经历了四姓,立国也有二百来年。

一直都是汉人王国,其国四十六镇,官有四镇将军及杂号将军、长史、司马、门下校郎、中兵校郎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